周敦頤(1017—1073年),字茂叔,號濂溪,世稱“濂溪先生”“周子”,是宋明理學(xué)開山鼻祖,北宋著名哲學(xué)家、文學(xué)家、教育家。?
北宋大中祥符年(1016年),湘楚道州(今湖南道縣)人周輔成考取進士,是年被委任為廣西賀州桂嶺縣縣令。第二年,即北宋天禧元年(1017年),周輔成縣令的夫人鄭氏在縣衙中生下一兒,取名敦實,字茂叔,后因避宋英宗皇帝舊諱而改名敦頤。?
周輔成為官開明勤勉,在桂嶺掌政多年, 深得百姓擁戴。兒子周敦頤受家庭熏陶,常年耳濡目染,從小便喜愛讀書,加之天資甚慧,過目成誦,在家鄉(xiāng)桂嶺頗有名氣,人們都說他“志趣高遠,博學(xué)力行,有古人之風(fēng)”。周敦頤出生于桂嶺荷塘邊,整個童年和求學(xué)階段都不曾離開荷塘,由此對蓮花情有獨鐘。
? “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遠益清,亭亭凈植,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……”在千古名篇《愛蓮說》里,他筆下的蓮花形象,是儒家歷來提倡的無貪欲、不奢求、潔身自愛的“士君子”形象。家鄉(xiāng)后人為紀念這位在賀州桂嶺誕生的“愛蓮者”,在桂嶺立有“周子祠”。
? 周敦頤入仕后第一個官職是分寧主簿。有一個案子久決不下,他到任后,“一訊立辨”。這引起了當(dāng)?shù)厝说捏@異:“就算是老吏都做不到啊?!焙芸毂煌扑]做南安軍司理參軍,即主管政法的軍州級官員,他“為政精密,務(wù)盡道理”,因公正執(zhí)法在南安軍和政界獲得很高的聲譽。?
當(dāng)時,有一個犯人依法本不該判死刑,但周敦頤的頂頭上司轉(zhuǎn)運使王逵卻要定其死罪。王逵為人嚴厲、武斷,下屬官員無人敢提出異議。但周敦頤卻挺身而出,與王逵爭辯。王逵不聽,周敦頤當(dāng)即扔下笏板回了家,打算辭官而去,說:“像這樣還能做官嗎?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于上級,我不做?!蓖蹂用靼琢诉^來,囚犯得以幸免。后來,王逵還推薦他升官做郴縣縣令。?
周敦頤一生大多任監(jiān)察官,從事辦案。他到桂陽、南昌任縣令,富家大姓、黠吏惡少,聞其名聲,為之收斂。他的官做得不大,但敢于說話,剛直不阿,在眾口交攻的情況下,仍我行我素。連當(dāng)時與包拯齊名的趙忭聽了對他的譖言也一度誤解,對他很嚴厲。但趙忭也是個正直的人,周敦頤當(dāng)虔州通判時,趙忭正好為該州太守,認真地調(diào)查了周敦頤的所作所為后,大悟,拉著周敦頤說:“吾幾失君矣,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?!焙髞恚w忭推薦他當(dāng)了廣東轉(zhuǎn)運判官(相當(dāng)于現(xiàn)時的廳級紀檢書記)。?
周敦頤一生為官清廉,始終恪守著儒家君子的道德標準。北宋中葉吏治腐敗、貪腐盛行,而周敦頤為官30余載,沒有隨波逐流、同流合污,始終按照自己提出的“明通公溥”“公于己者公于人”的原則辦事,從不為自己謀求私利。他為官崇拙去巧,立誠立信,以廉判明斷著名,一生輾轉(zhuǎn)多地勞累奔波,卻并不感覺苦;盡管鐵面無私,堵住了一些官員謀私的途徑,但他一生沒有公敵,也無私仇,真正做到了“官清贏得夢魂安”。?
據(jù)《周敦頤年譜》載:“先生素貧,初入京師,鬻其產(chǎn)以行”?!跺ハ壬怪俱憽芬灿杏涊d:至和元年(1054),周敦頤任江西洪州南昌知縣,得了一場大病,同僚潘興嗣去看望他,見他所有家中衣物,只能裝滿一個破箱,“錢不滿百”。此時周敦頤已經(jīng)為官10余年卻家無余財,真可謂是一身正氣,兩袖清風(fēng)。
? 熙寧三年(1070年),周敦頤任廣南東路提點刑獄。在巡按端州時,他發(fā)現(xiàn)知州杜諮利用職權(quán),濫采著名的“端溪硯石”,與民爭利,百姓怨聲載道。周敦頤上報朝廷,爭得朝廷正式下令限制端州官員僅可取硯石二枚。禁令一出,貪風(fēng)頓息,百姓歡呼雀躍。?
周敦頤雖淡泊名利、安于清貧,但對待親朋舊交卻極講道義,他的俸祿,常用以周濟貧困的族人、朋友。到了晚年,他甚至連稀飯都喝不上,也無錢回歸故里,只能定居九江廬山。?
周敦頤不但廉潔為官,而且廉潔治家。他曾自詩云:“芋蔬可卒歲,絹布是衣食,飽暖大富貴,康寧無價金?!彼缧藕昧x,“以名節(jié)自砥礪”,平生不慕錢財,愛談至理,他認為“君子以道充為貴,身安為富”。?
他經(jīng)常告誡家人:錢財身外物,夠用即可;房舍遮風(fēng)雨,夠住就行。正是周敦頤的清廉治家,從嚴教子,他教育的兩個兒子都高中進士,長子官至司封郎中,次子為徵猷閣待制。?
根據(jù)周敦頤治家思想總結(jié)出的《周氏家訓(xùn)》基本內(nèi)容皆為弘揚清、正、和之精神,其中的“規(guī)行矩步”“立身厚道”“尊老愛幼”“出仕為宦,官清吏瘦;攝職從政,報國為民”等,皆體現(xiàn)了“愛蓮”文化的精髓并教化了歷代后人。周氏子孫一代代恪守周敦頤為子孫定下的規(guī)矩方圓,使后人中為民者“積德、行善、慈愛”;為官者“興農(nóng)事、重教化、救良民”。?
《愛蓮說》是周敦頤“胸懷灑落,如光風(fēng)霽月”光彩一生的真實寫照,成就了一段千年不朽的動人佳話。千年來,人們對《愛蓮說》傳唱不絕,是內(nèi)心深處對美好精神世界的向往,對高尚品格的追求。如蓮花般高貴的君子之風(fēng)亙古彌新,業(yè)已成為一種道德流傳、官德示范、文化延續(xù),滲透到中華民族血脈里,香遠益清,流芳百世,代代相傳,燭照未來!